English

文明瑰宝颐和园

1998-07-16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李家杰 我有话说

进入颐和园,城市的喧嚣污染顿时销声匿迹。我的身心整个松弛下来,任凭思绪跟随导游向前走。

从清代乾隆15年在此建园,到新中国成立,前后199年,颐和园改过三次姓,最初姓皇,以后姓官,现在姓民。颐和园的姓氏变化浓缩着整个一部中国近代史。于是,现在的公园管理者将其定位于弘扬传统文化、展示现代文明、传播爱国主义的场所。

他们围绕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结合点,“硬件”、“软件”一齐抓,做到经营服从管理,管理服从公园性质和功能。相继完成昆明湖清淤、万寿山绿化;实现草坪自控喷水养护、园林水源和空气湿度数字监控、病虫害生物防治、古建筑定期维修、文物保护等计算机网络管理;恢复苏州街、景明楼、澹宁堂和听鹂馆小戏楼等古建筑。同时,将商业味浓、文化味淡并有损文物的摊点、住宿点拆除。生态环境和景观效果进入良性循环,迎来佳木葱茏,碧波荡漾,百鸟啼鸣,天鹅成双的佳境。

改善职工与游人的人际关系,公园用的是“以文明言行制止不文明言行”。园里不闻“游人至上”声,却处处可见“游人至上”事。你口渴,公园增设免费饮水处;你寻找失散同伴,公园设有留言板;你同外界联络,公园新添公用电话;你需要兑换零钞,公园设有换币服务;后山游人进出不便,公园将霁清轩大门西移147米;老人到澹宁堂游览不便,公园在附近拱桥增设踏步阶梯;残疾人入厕困难,公园修建专用设施并开展扶入、冲厕、送出一条龙服务。

置身于这个文明园林,游人的心灵被净化,言行举止向文明贴近。同伴说话,音量减小;面对文物,十分爱惜;花间走过,不伸手采摘;路过草坪,不进入践踏;见受伤的小鸟,立即加以保护;一人溺水,十人上前救助。颐和园管理者由此认为,“颐和园文明,是职工同游人共同创造的”。

这就不能不使国际友人感叹,“我在颐和园的每一分钟都是美的享受。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遗产理事会主席罗兰·席尔瓦博士说:“我将建议把颐和园的先进保护管理经验向世界推广。”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